缂是什么生肖?
“缂”就是“刻”,用雕刀在木板上雕刻图像,是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 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缂”,就是用丝绸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另一类是“毛缂”,以羊毛为原材料制作而成。不过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丝绸为原料的“经缂”技术。 “缂”这个字属于形声字,“纟”表示与丝相关,“革”表示用刀刻画,所以本义就是指用雕刀在丝绸上雕刻。 引申一下,用在其他方面也是可以的,比如比喻方法独特、细腻严谨的绘画艺术——形容绘画技法时用“丹青缂丝”来形容,而不用“丹青缂绘”或者“丹青镂刻”之类的词语。 至于这个技艺对应的十二生肖,我认为应该就是猴,因为雕刻这门工艺跟猴子是息息相关的。首先,我们经常在成语中看到“灵猿献果”或“灵猴献寿”的说法,这就表明了猴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是一个善于模仿人类动作的小机灵鬼的形象。而雕刻工艺本身也是和手工操作有关的,毕竟如果机械量产的话使用机器就好了,用不着费神费力地雕刻。我觉得雕刻这门手艺跟猴子的灵巧是很相似的。
另外,我们在评价某些手工艺术品的时候也会用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等词,这些词语本身就暗示了雕塑或者雕刻艺术作品的成功就在于它十分逼真,跟真实的对象没有区别。而猴子这种动物跟我们人类生活非常接近,同属哺乳纲灵长目动物,并且是其中聪明伶俐的代表,它的外形也很像孩童,这正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感受。 所以我认为雕刻这门技艺对应的生肖应该是猴而不是鼠。
缂毛或缂丝为我国特有的纺织工艺品种,它采用通经回纬的技法,以各种彩绒、彩丝为原料,根据图案的需要从局部织起、逐部分织成整体织物,因而可以织出五彩花纹、书画般的艺术效果。这种技法古书上称“通经断纬”。
缂与刺绣工艺有类似之处,故旧时常称“刻丝”。其实缂丝是织不是绣,只是因技法相近,所以有此叫法。因为“刻”字在古汉语中通“缂”、二者发音相同,人们就误认此字为“刺绣”或“雕刻”之意,认为是由于缂品像刻刀雕刻而成的浮雕效果才叫“刻丝”。
缂丝始于唐,盛于宋,元、明、清各代均有生产,产地主要在苏州、南京、杭州等地。南宋时在都城杭州还设有“官局”管理专门的“进御”缂丝生产。
传世宋、元缂丝作品中,有许多是缂织书画的珍品。宋代缂丝名家朱克柔、沈子蕃常根据文人字画作品缂织佳作。他们把绘画、书法作品的细腻与精妙通过缂丝技法表现出来,如朱克柔缂织的《牡丹》、沈子蕃的《梅鹊图》、卞福云的《白绵雁图》等都是当时精美绝伦的缂丝杰作。其中《梅鹊图》还被皇家“内府”列为“神品”珍藏。元代的杨歧也有摹缂王羲之《兰亭序》的绝笔。明清时期的文人字画、名家诗作等都有被摹缂成为缂丝精品的,如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的书画诗文就有不少被当时宫廷织造府摹缂成缂丝珍品,现藏于北京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因为缂丝工艺复杂费工、费时,一幅小幅的缂丝作品,至少需要数月才能完成,故缂丝作品历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加之,它还是纯手工制作,成品十分精美,所以成为价值极高的收藏织品种类。在近年的几场国内外的大型拍卖中,古代缂丝作品都创出了上百万乃至上千万元的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