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肖属什么生肖?
初堃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好,我正好今天写了关于这个内容的科普文,发出来供您参考。 十二生肖的起源,据考证,是距今将近四千年的殷商时期。在甲骨文中已有“寅”字,形象是一只手持戟、身著盔甲的大老虎的形象,“寅”的字形演变直至今日的“寅”字,其含义为“敬神”。《说文解字》释“寅”为“牡虎也。从虎,艮声。”可见,“寅”字的本义指雄性的老虎。而“申”字形似手持大棍子的人,其最初的意思可能指手中拿根棒子的人——无论是真的棒子还是木制的假棒子;也可能指向人宣示统治权或宣告惩罚的刑具如鞭子之类。
古人用这两个符号来代表农历的日期,每个月从节气上的立春开始到下一个立春为止共有三十天,每五天为一个阶段,称之为“一候”,一个月分为三候,每一候有一个代表性动物作为标志,这些动物被称为该月的“候(后)象”。每年都按照顺序变换不同的动物,周而复始。这样,一个循环下来,刚好是一年。这种记日的方法被称为“干支纪法”。而每天,则由时辰来决定,每个时辰都是老鼠和兔子在前一天晚上打洞挖出来的土块,每块泥土都有它自己的颜色,于是人们根据这些颜色的不同把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叫作一个时辰,而每个时辰都有一个代表动物。这样,白天和黑夜就各有两个代表动物的,总共十个,这就是著名的“十神论”(后来道教把这个概念引入了修炼体系中,赋予了新的内涵)。
由于每月的第三个“五”天时属于“中气”所以被特意留下,不列入十神的范畴,而用“午”表示——也许是因为“午”的形状像一根竖立的棍子的缘故。最后,每个时间点还有一个象征性的物品作为补充,合称“十二辰”。 先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寅申”概念,然后才有它们的文字表达形式“寅”和“申”,再进而有阴阳五行中相对应的“金木水火土”,最后是十二地支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些概念的出现,大概与远古时期人们在祭祀时候的方位意识有关。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就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十二生肖作为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其后由中华传统文化流传到世界各地,出现了日本生肖、韩国生肖、越南生肖和西方星座等。 生肖起源于中国,在术数领域,以干支作为计算年岁的方法,是中国古代民间特别重视的法术之一,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固定的顺序、以天干为“干”、地支为“支”、两两相合,搭配共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子:子时,又名子夜、鸡鸣、夜半,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十二生肖“丑”相当于凌晨1点至3点。此时间在十二生肖中属牛的时间。在此时间,人们多已入睡,而牛仍在吃夜草。它不争宠,不争名,不争权,默默无闻地奉献,它是中国人的美德。
寅:寅时:又名平旦、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而十二时辰的“寅时”,太阳虽未升起,但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已经出现(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卯时:又名日出、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辰时:又名食时、早时: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巳时:又名日禺、日旰:临近中午的时候了。(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午时:又名日中、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未时:又名日跌、日央等:是指过午而接近傍晚的时候。(北京时间13至15时)。
申:申时:又名日晡、夕食等:(北京时间15至17时)。
酉:酉时:又名日入、日落、日晚等: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至19时)。
戌:戌时:又名日夕、日暮、黄昏等:此时,家家户户都点亮了灯光。(北京时间19至21时)。
亥:亥时:又名人定、定昏等:此时人们已经休息。(北京时间21至23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