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看子女的五行?
“五行”是一个古老的术语,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雍也》。书中提到当时一个名为“子贡”的弟子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五福”,孔子回答说有“五福”,这五个福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这里提到了“五行”——“五福”中的第四条为“康宁”,而“康”指的是身体筋骨的肌肉和皮肤“厚薄均称、弹性协调”;“宁”就是气血和精神方面都要“安定平静”。所以古人十分重视身体健康,把健康与长寿联系起来。
古书对五行有很多记载,但大部分已经很难分辨到底说的是什么了。目前比较可靠且流行的五行说法是由东汉著名经学家王充在《论衡·言毒篇》里提出的:“五气,黄赤为热,青白为寒,黑为湿,赤为燥,黄为中。”
现代不少书上都写道:“根据中医理论,人的体质可以分为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等五种类型……这种划分方法正是借鉴了五行的思想。”“五行学说认为,人体五脏各有其属性。” 虽然这么说,但其实中医关于五行的知识远没有达到成熟阶段——中医学文献中谈及五行的地方很多,但是大多含糊不清或互相矛盾。明代医学家李中立说:“五行者,谓木火土金水也,五脏者,谓肝心脾肺肾也。此阴阳之内生,五行之制化,虽医家言之,不可定矣。”
也就是说,直到明朝,中医自己对五行和五脏的关系都解释不清(当然,可能本身就有问题)。而清代名医叶天士则提出“脏腑先有天乙,后天五行寄生”,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后人又多不采纳。 时至今日,我们对五行的认识还是一片混乱。
201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曾发布过一篇著名的辟谣文章,文中谈到:网传“中医养生来源于易经,其中阴阳五行至关重要……”事实上,“中医养生主要源于道家和中医典籍,与易经并无直接关系……” 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未能真正理解阳阴五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