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字五行属于火吗?
汉字五行,是依照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将文字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基本要素,每一个字分别对应着一个五行属性。 这种划分方法,并没有考虑到汉字的结构,所以并不能够很精确地划分出每个字对应的五行。而且,同一个五行属性的字,其意义并不一定相同;相反,有些意思相近的词,其所含的五行属性却可能是不同的。 至于“晴”这个字嘛——它是个形声字,它的读音和意义与“睛”几乎完全一样。
《说文解字》:“晴,雨止无云,朗朗天气。从日青声。”“睛”字条下注:“目明也。” 所以,“晴”字五行应该属土,“睛”字五行亦属土。 但这是基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的解释而来的,可是汉代的五行学说已经不同于先秦了,而是土克水的时代,所以在汉代人编纂的词典里,这两个字的意义被修改了。
在《尔雅·释诂》里,“晴”字下注:“情,晴也。”“睛”字下注:“景也。” 可见,“睛”“晴”都含有“眼睛”的意思。但在这个解释的基础上再往前追根溯源,我们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因为最早记录这个词的典籍,如《诗经》等,其“睛”“晴”皆作“凊”。
这是一个会意字,由“日”和“清”两个部件组成。古人造字是非常谨慎的,不会随意造出一个字来,如果“睛”和“晴”真的起源于“凊”的话,那么它们就一定有共同的来源。而这样的字很多,比如“情”“晴”“睛”。它们的共同来源就是“凊”所从出的字形。
这个字形在古代写法是这样的:(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清”“晴”“睛”的源头都是这个字形。而在《说文解字》里,“凊”的字形是这样的: (小篆) 可见,“凊”字金文、小篆中的部件“日”,到了宋代以后,变成了“日”,而同时,“冷”字出现了。
宋元时期,医学家王执中著《针灸大成》一书,其中引用了北宋翰林学士苏颂撰写的《针灸聚英》,该书首次提到了“风池”这一别名,并称:“俗谓之风床……在枕骨凹中”;又引南宋林梦复《儒门事亲》称:“风池,又名风窗……”这两本书中的“风池”,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用的“风池”。
由于“风池”之名见于上述书籍,而后来的针灸著作大多沿袭此名,所以“风池”就被载入了《黄帝内经》之中,并流传至今,而“晴”和“睛”也从从“凊”慢慢演变过来了。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如有不对,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