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越五行属什么?
川,从川字来看,是一个水字辈的汉字。在古代汉语字典中,对“川”的解释是: 《说文解字》:“川,径流水也。从水,贯省。凡川之属皆从川。” 川属于水字辈的字无疑了。 但是,当我们翻开现代字典的时候,就会发现,对于“川”字的解释变成了这样: 为什么同一个汉字,古今释意差别这么大?这是因为古文字字形与今文字字形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大字典,在解释古代汉语中的某个字时,一般都要注明这个字的古文字形、甲骨文字形等。之所以这么麻烦地列出不同形体的文字,是因为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写法。这种字体的变化,除了书写工具的原因(如篆书、隶书、楷书)之外,还有音变的原因。由于古代没有拼音文字,声调变化很大。同一个字,可能因为声调的不同而写成不同的形体。这就是为什么“川”在古文字书中是“巛”或者“川”,而在今天却是简体“川”的原因。
不过,我们翻到《说文解字》中去寻找答案。“川”字段注中说: “巛,毛诗作‘穿’……通作‘川’。” 原来问题出在这里——“川”的繁体字“川”和“穿”的繁体字“貫”,在古代常常通假。所以就有“「川」即「穿」”“「川」字即「貫」字”的说法。这就是古今释义不同的原因。
那么,“川”到底属什么五行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待五行的。先秦的儒家经典,如《尚书》里有这样的说法: “水火金木土,五行俱全。” 这是把“火”归在“五行”的一类里。先秦的诸子百家论五行,很多都承袭了这一传统。认为“五行”就是“火行”“水行”“木行”“金行”“土行”。汉代的五行家们延续了这一看法。比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序》就提出: “黄帝官天下,蛇履龟背,日月星辰之精,上属於天,故辰宿列张。鸟足车迹,四野之牧,各因其象,日月所会,农事始起,故月曜受度。赤雀衔书,黄金作字,大白若夷,黔黑为晦,风雨霜露,不由此制,则万物危殆,故立春寅初,清明卯正。”
这里,“火”“水”“木”“金”“土”正是“五行”的代表。但是到了东汉的哲学家王充那里,这种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在《论衡·物势》里说: “辰者,时日之魄;午者,阳气之和。故日冲辰,有光炎赫。午者,阴阳交泰,万物极盛之时。然则午之为火,明矣。火者,阳光之气,阴处不见。” 这里,“午”已经被赋予了“阳”的含义,也就是说“午”已经不属于“阴”的范畴了。所以,“午时”的“午”不是“阴气”的“阴”了。于是,“雨”归到“五行”之中去了。
后来,唐代的哲学家有进一步的发展。韩愈在《李汉文集序》里说: “阴阳,五行,八卦,六合,四时,十二月,周而复始。” 在这里,“阴阳”“五行”“八卦”“六合”“四时”“十二月”都被认为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其中“阴阳”“五行”“八卦”最为重要。既然“雨”属于“五行”之一,而且五行之间是有生克关系的——水克火,火生土;木克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那么,自然“土”就被视作五行之中的中心。
宋朝以后,“土”更是被抬举至最高的地位。因为在当时“土”被看作是“五行”之源。朱熹就说: “建中以为天地之心。心者,五脏之本,故谓之君。其用以生化流行,动静止息,无所不通,上下内外左右前后皆无不到。” 所以,当我们讨论“五行”的性质时,还是要以宋元以后的哲学观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