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浣花宾馆在哪里?
在成都,有个地方叫“浣花溪”,很多人都知道。但你知道“浣花溪”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有人说是因为诸葛亮曾经在这里洗过马(《三国志》里写道:亮以新涨之水不宜鱼猎,又坏野先人所遗之宅……遂加修治,筑别下舍),但问题是这里的溪水一直存在,而且离诸葛亮的住宅还有一段距离;也有人说因为杜甫写过一首名为《浣花溪》的诗(这首诗流传了下来,但诗的内容已经无法看到)。然而杜甫的故居在现在的成都草堂北路,而这条街是由北而南命名的,也就是说古代的街道是从南往北走的。
以上说法都无法让人满意。那么到底什么是“浣花溪”这个名字的由来呢? 清雍正年间成书的《成都府志》中这样记载:“城北二十里有浣花溪,两岸杂树葱茏,流水潺湲,巨石磊磊。小溪之上,有石梁横亘,可泛舟来往。旧日成都北门外有薛涛墓,今其地谓之‘女冠’,皆因唐代诗人薛涛居于浣花溪而得名。”“女冠”现在叫做“武候祠”。
《全唐诗》中收录了薛涛的一首名为《浣溪沙》的诗(这一首和杜甫的那一首《浣溪沙》并不是同一个人所作),从这首诗的后两句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堤流 ”可以看出她所写的浣溪沙指的是今天的武候祠附近。 由此可以认定,武候祠附近一带就是古时的浣花溪,并且这里一直有一条小溪沿着祠堂西边往南流。至于这条小溪的来历,很可能是因为这里有块湿地,每年春季积水泛滥,因此形成了沼泽,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溪塘”或者“塘堰”,后来演变成了今天的大片湖泊。
关于这块湿地,我还找到另一个出处。明嘉靖四川成都知县袁宏道在万历元年(1573年)写的《锦城集·序》中说:“余闻之老成人云:旧成都北郭外有草屋数间,土墙茅盖,甚僻静。近则富丽堂皇,车马填塞矣……”这段话提到了一块位于城北的湿地,而且和浣花溪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文中提到的地名“草屋”正好处在今天浣花溪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