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记结局是什么?
电影《惊魂记》是1960年上映的心理惊悚片,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安东尼·博金斯、珍妮特·利、维拉·迈尔斯主演。影片于1960年8月22日在意大利锡耶纳电影节上首映,于同年10月19日在美国上映。1960年,该片获得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四项提名。
心理惊悚片《惊魂记》是希区柯克在“片厂制”废弛、电视向电影市场全面进攻之时,作出一次“以小搏大”的试验。《惊魂记》的“小”首先体现在成本上。影片的投资只有80.5万余美元,而15年前的《公民凯恩》却花了500多万美元。低成本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剪辑短频快,时间短的镜头可以加快影片的节奏,给观众造成心理紧张感;剪辑的快捷也可以迅速交代许多次要情节和时间地点转换,从而压缩影片的时长,节约成本;其次,《惊魂记》还采用了“舞台剧化”拍摄方式,使用“封闭片场”进行拍摄。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布景搭置的成本,另一方面能增强人物表演的张力。此外,在艺术创作上,希区柯克也把“小”作为了创意的着眼点。比如从原著266页的书中只选取了34页的内容加以改编,又把书名从有封建色彩与复杂意蕴的“浴室杀手”改为直切主题的“惊魂记”。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世界电影大师中最杰出的悬念大师,他成功地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运用于银幕。在希区柯克的艺术世界里,人是“生在充满危机和险恶的世界中高度神经质的人”。人的孤独、恐惧、无助感,被希区柯克以一种独特、扭曲、暴力的方式所诠释。而希区柯克电影中那些罪犯、狂人与同他们对立的警察、英雄,其实都属于“病态神经质”的人格类型。他作品的主人公大多都是普通人变成的神经病患者,正如《惊魂记》中的杀人魔诺曼那样,是“被一个无法改变的环境紧紧束缚着”,并“无法摆脱自己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