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多维作用?
谢邀! 这个问题问得真及时,昨天刚好在《科学》期刊上看到了这篇新文章,来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这篇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重新定义了“自体疫苗”的概念并证实其可行性。 说到自体疫苗,大家是不是有点陌生呢?要理解它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通过注射自身细胞(通常是免疫细胞)的提取物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由于不需要给患者注射外来的疫苗成分,这种疗法可以避免常规疫苗接种带来的副反应,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尽管自体疫苗的作用机制看起来挺完美,但在临床上一直没有得到应用,主要原因在于难以获得足够的剂量。常规的疫苗制剂需要接种者皮下注射或者注射进去,而自体疫苗的方案是静脉输入,因为体积限制,能够使用的药品量非常少。
为了获得充足的药物剂量,之前有研究者尝试将尽可能多的疫苗成分浓缩到少量的液体中直接注射进患者体内1。然而这样获得的疫苗剂型比较单一,对于有些疾病,可能无法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而这篇新发表的文章就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即:不再追求把更多的疫苗成分浓缩进更少的液相中,而是寻求同时含有各种不同形态的药物成分的冻干制剂2。这样既能确保获得足够的药物剂量,又能保证疫苗剂型多样化,为不同疾病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方案。
为了让自制疫苗有效,研究人员首先需要找到能够刺激免疫系统、激发免疫应答的药理学方法。在这项研究中,他们选择了用一种叫做CpG的DNA片段去刺激T细胞3。CpG是一种具有免疫激活作用的脱氧寡糖类分子,它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到T细胞的细胞膜蛋白CD46上,进而诱发细胞内信号通路,最终达到激励T细胞增殖和对抗病原体感染的目的。 在确定了可以刺激T细胞的方法后,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把需要的药物成分有效地组合进来。这显然是一个难度不小的挑战,因为需要考虑到多种药物之间可能会存在的相互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文章的标题中出现了“免疫多维作用”的字眼,但文章中其实并没有提到药物的“多效性”或“交叉耐受性”,也就是说这些药物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相互之间的作用并不是显著的。这可能跟研究的疾病相关,毕竟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才能起效。
总之,这篇文章重新界定了自体疫苗概念并证明了其实施的可行性,为未来更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