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在十二生肖代表什么生肖?
“孤”字,在古代汉语中,除了本义——孤独外,还有“傲”的意思——“君子孤傲”。《礼记·檀弓下》中有“吾恐季孙之傲也”;《庄子·逍遥游》中也有“夫子立而天下封矣”的“封”通假字,指的就是“傲慢”、“骄傲”。 用“孤”来给人命名,就带着一种傲世独立、清高特立的气势。汉文帝的弟弟刘肥,就被他的母亲薄姬起了个名字叫刘“孤”,想必薄姬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有孤傲不群的气质吧! 不过最著名的用“孤”给男孩命名的案例,莫过于汉武帝的太子刘据了。史载,刘据出生时正好有喜鹊飞入皇宫,衔着树枝在宫殿上涂涂画画,仿佛是在给刚出生的太子绘制肖像一般。所以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为太子举诏,其中说道:皇太子名“据”,从今日起该称呼他为“孤”了。
汉代以后,用“孤”给男性命名的风俗依然流行。晋代书法家王献之,其父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被后世并称为“二王”。王献之的名字就是他父亲王羲之给起的,相传王羲之看见儿子七尺长的身子骨,想起《庄子·逍遥游》中的大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就给了王献之一字名“之”,二字名“扶摇”。当然,这不过是民间传说而已,真实情况可能并没有这么浪漫。但可确定的是,王献之名号中含有“孤”字,说明用“孤”给孩子命名,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很常见的。
鸡的本象字有两个,一个是“鷄”,一个是“鳧”,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鸡字本是这两个字的俗体,后来“鷄”作“鸡”,“鳧”作“鳯”(凤)。
孤的本字是“孤”,孤是由鸟和瓜组成的象形字,甲骨文、金文中的瓜形与鸟形十分鲜明,本义是飞在天上的鸟,它与鸠相通,古代的鸠字即作孤,或作隹(yuán),后世的鸠是隹的变体字。隹字也是鸟类的象形字,与孤的意思相同,都是鸟,所不同的是,孤是大鸟,鸠是小鸟。隹也可作声符,由隹组成的字都是鸟字,如雁、乌鸦、鹰、隼、雏等都是鸟类字。孤是大而凶猛的禽鸟。孤、鸡二字可以通用,“其归异姓,西土诸侯也,故鸡鸣焉”(22)。这里的鸡鸣应该是孤鸣。大禽鸟鸣声不吉祥,孤鸣不祥与龙战于野不祥同。孤鸣就是战争的凶兆,因此孤又通胡。“胡”原来即作“孤”。“孤主胡惑也。”《释名·释匈奴》“匈奴,胡浑也,在中国之外,言语服装,习俗不同于中国,其言语粗鄙,故言胡也,所居之多寒,穴地而处,声类狐也,故字曰狐。从肉古声。”这是说狐、胡、孤是一个字,由于语言粗野像狐声,所以加犬旁成狐,由于种族混杂,所以加人旁成胡。狐是一个部族名;胡是一个部族名;孤也是一个部族名。三者同族,是匈奴的前身。
《左传·僖公四年》:冬,齐伐鲁北杏。曹刿帅师败之。僖公自柯讨之。壬午,战于长勺。齐人夜遁。戊子,战于鲁济,齐师又败。齐人恐,曰:“鲁以礼也。”礼,王之干也。无礼,无以御民。
这一段历史说明,齐人是用胡言政,胡言乱政,以王道为干戈,使齐国成为战争之国。胡乱,胡干,胡来,胡言就是战争的代名词。与孤相通的干,本象字是“戯”,《说文》:“戯,兵也,从戈,干,甲像。”古时的战争都是打一仗,打一仗,没有停战与战役之分,在战争年代,一年到头都是战事,人们常处在一种紧张战斗的状态之中。
《孔子世家》:“孔子居陈,岁余,桓魋(tuí )发兵寇伐陈。孔子乃西至蔡。蔡昭公其国小,数困于楚,楚令尹子常欲代之君其国。蔡公惧,告孔子曰:‘吾甚困,公亦累矣,其归也。’蔡公还国,子常悉起蔡兵击昭公,昭公奔郑,楚兵遂围蔡,蔡昭公亡在郑,于是郑伯亦病子产,子产辟居于逆旅。
孔子出于陈蔡之间无所归,于野外造适,陈蔡之党发兵围孔子。孔子之徒七日不食,病莫能兴。孔子时为歌,诵诗,琴瑟不息。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贡来,孔子曰:‘吾道非乎?吾何为于此?’子贡曰:’老师之于道,可谓穷矣,夫子固有兴也有废也。然穷而不能达之天下,其不善者也。’孔子作而叹曰:‘天之将丧斯道也,后死者,不得与斯道也,天将兴斯道也。’……于是子贡说郑伯,郑伯赐之粟,子贡以所赐籴千金,进之与师。师食而起。
楚昭王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使人迎孔子以自媚,于是孔子去陈、蔡、郑、卫,孔子还鲁公,季桓子不礼,孔子慨然叹曰:’道不行矣’!乃周流四方,退而止鲁。子路问曰:‘山梁雌雉,时哉不时哉。’孔子避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