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企业竞争力?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相对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相对于非同行企业的竞争力(也可以称为跨界竞争力)。 前者比较复杂,可以进一步分为同业态竞争力和异业竞争优势。同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者之间,由于相互之间的业务模式、用户群、渠道等有一定重合度,所以判断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异业竞争优势的判断就困难得多,因为这里涉及到跨界的战略能力。能否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入侵”别行业,“抢”别人饭碗的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后者则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只要比较该企业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就可以了。利润率高的说明竞争力较强,低的则说明竞争力不强或较差。需要提醒的是,这里的竞争力指的是盈利能力,与是否挣钱或者赚不赚钱没有直接关系。比如企业可能会采取亏损的方式来抢占市场,这种竞争方式虽然不可取,但也反映了其竞争力较强的特点。
当然,企业竞争力还有其它很多方面的衡量指标,上面所讲的两方面只是最为核心的要素。至于其它的影响因素,则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许多子因素。作为一个商业工作者,应该努力让自己具有全局观和系统思维能力,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竞争力各个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拘泥于某些特定的因素或者指标,那样会使自己进入死胡同而无法自拔。
随着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把创新技术竞争力作为第一位企业竞争力来培育。创新能力是企业素质的综合反映,它综合地体现了一个企业在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素质;创新能力又是企业素质的根本竞争力,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把各个方面的素质保持在最好的水平,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运用对比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测评的基础,根据指标的性质和不同作用,可将其分为主指标和参评指标。主指标是指可以单独或与其他指标结合运用反映总体综合状况的指标,它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信息量大,且具有广泛的综合性,是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主要依据。通常,主指标应是带有关键性、导向性、目标特征的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评价时可发挥主导作用。参评指标是协助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各种指标,其作用在于对主指标进行补充说明,或者对主指标的某一方面加以具体说明,以使企业竞争力得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企业应当选择具有综合性、关键性、可测性和规范性的指标作为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综合性是指每个指标都包含较多的内容,具有较多的信息量;关键性是指指标所反映情况对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可测性是指指标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规范性是指指标的评价标准尽可能采用先进企业、行业平均、本企业历史最优等为评价标准,使指标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
一般来说,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两个层次。核心指标是从企业经济活动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指标,是对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总体把握和综合测度,包括市场指标、效益指标等。辅助指标是对核心指标的补充、完善和说明,包括技术指标、制度及组织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状况、资金支持力度、产业政策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