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不怕太阳?
首先,要介绍的是一种名为 “赫氏棱镜”(Herschel’s Prism)的物理装置,它由四块棱镜组成。当白光通过这架装置时,它就被分解成赤、橙、黄、绿、青(蓝)、蓝 和靛(紫)七色光带。其中,青色是最高波长的光能进入人眼睛的,而蓝色和靛色光带则稍短一些。 我们看见的太阳光实际上是七种颜色混合而成的,而我们眼中的世界也就成了七色世界——自然界的一切色彩其实都是由这七种颜色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
也就是说,如果将这七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就可以复制出我们见到太阳时的“真实”色彩;反之,如果将人眼对某种颜色的感知减去某些特定比例的话,就会得到我们所称的“黑色”——没有光的黑暗。 当然这个“真实的色彩”是有条件的——只能在光强度的极限范围内才能存在。一旦光强超过该范围,我们便会觉得刺眼,进而产生“热感”。这种超强度光线带来的“热感”是我们皮肤反射光信号给大脑造成的错觉。这种热感并不是因为光线本身具有的热量,事实上,红外线等热频段的光线在离开光源后很快就会冷却下来。因此当我们看到太阳或者灯光或其他物体发亮的时候,它们实际上并不像灯泡那样发出热量。
事实上,我们能感受到的“温度”只是光刺激皮层产生的错觉。 回到正题,既然光强超过某个极限会给我们带来“灼烧感”,那么问题又来了: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受呢?又是什么决定光对我们是不冷不热的呢?答案是温度感受器——cone cell。这些感觉细胞主要对不同波段的光敏感,而对光强并不敏感。 除了cone cell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光感受器官——rod cell,它的灵敏度要比cone cell低得多,但对光强弱很敏感。与cone cell不同的是,rod cell并不能将光信号传送至大脑,而是通过突触传递至另一个感觉神经元,然后才把信息送进大脑。无论是强烈的还是微弱的光线都能刺激到rod cell,并产生神经冲动。只不过强光下,产生的神经脉冲频率较高;而在弱光下,产生的神经脉冲频率较低。
然而,不管是强光还是弱光,只要照到我们的眼球,都会引起这两种细胞的反应。 既然强光和弱光都能引起视觉细胞的反应,那么为什么没有发现盲人被强光或弱光伤害的事件报道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有自动调节功能,它能依据外界光照强度的变化迅速改变晶状体的屈光度,从而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 当光照增强时,眼睛内的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都会受到轻微的刺激,导致瞳孔缩小,同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凸,使进入眼睛的光线减弱。
而当光照减小时,上述过程则反过来,瞳孔扩大,晶状体变平,使得进眼睛的光线增加。 另外,人眼的虹膜也有调节能力(只有在婴儿期,由于眼睛的调节能力还很脆弱,因此易受强光损伤)。它是围绕在瞳孔外面的一层薄薄的环形皱褶,可依靠肌肉的伸缩来张大或者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