慫字五行属什么?
“慫”字的读音是qīng,形近拼音qin,声调均为阴平(第一声);部首是忄,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8画 《说文解字》释其为“恇怯也”;段注本谓其“从心从京。京者高而壮者也。心居其中而畏怖,故恇怯。”即心中害怕之意。
《玉篇·心部》引作“倉庚切”。《集韵·青韵》亦引作“仓庚切”。《广韵·清韵》载为“仓庚切”。又音qiàng、qiǎng。 “慫”字最早见于汉儒许慎所作《说文解字》,其字形为“从心从京”,可见“京”字在这里表示的字符并非“高而壮”的“京”。《说文》原文曰:“慼,恇怯也。从忄从京。京,高而壮者也。心居其中而畏惧所以恇怯。仓庚切。”
现代汉语字典中收录该字并注明多音字,除去“qing”,另两音分别标注了不同的释义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第6版收录该字并标注发音为[qíng],释义为〈文言〉惊恐。《现代汉语大词典》则收录该字并标注发音为[cāng]或[cháng],解释为胆怯,恐惧。
可以得出结论:“慫”字的普通话读音为[qíng],字义为「惊慌」、「惊恐」。 那么,「惊慌」用文言文应该怎麼表述呢? 惊慌——驚惶、驚懼、駭恐、駭亂、震懾、慄慄。
在解剖学中,心、肺、肝、脾、肾五者功能配合,不可分割,同时又各有其生理功能,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似,因此,将五脏与五行相类的事物或现象相匹配,这就是中医学中的五脏配属五行法,所谓“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通过五行的生克规律,阐释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内在联系。 中医相信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五脏分属五行,五行相生相克,循环无止,周流不息。
中医藏象学说将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大物质类比起来。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行运动变化所生成的,即“五材”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五者,材用。和,顺相生,放五行。神,人形。”所谓“五材”,说明五行不是超现实的神物,而是构成世界实有之体的五种基本物质。
五行相克是维持宇宙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使事物在一定时间、空间下运动变化的制约、协调作用,是使宇宙充满生机的必要条件。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抑高补低,开闭更守,升虚贬实,通变夺守。是气之常,而用之。无隙,故称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