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病字属什么?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疾病与自然界的变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节都有着相对应的器官组织,它们相互协调,各司其职,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如果身体某个部位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机体阴阳失去平衡,气机的宣畅受阻,就会诱发相应部位的病症发生。 《黄帝内经》中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强调养生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护身体健康。
古人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将一年划分为五季——春、夏、秋、冬和长夏(芒种夏至段),同时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并赋予他们特定的功能形态。
在四季交替之时,人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春季阳气生发,万物生发,是人体肝阳升发之时,犹如大自然植物开始萌发出嫩芽,如果此时人体阳气过于亢盛,就会出现肝火旺盛的症状;夏季阳气达到顶峰,万物繁茂,为心经所主,心火过旺则会出现心烦、失眠多梦等问题;秋季阴阳逐渐趋于平衡,万物开始结果实在,为肺气最旺盛的时节,如果肺气太过,会表现出咳嗽痰多、胸闷气短等症状;冬季万物凋零,阳气下降,为肾经最旺盛的时期,如果外界寒冷,人体阳气不能充分舒展,则会表现为肾阳虚衰,出现水肿、畏寒怕冷等。
中医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我们人在中间,只有保持阴阳平衡,生命才能长盛不衰。所以古人用天干地支来推算时间,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力图使生命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当然,这种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我们在夏天感受火气的折磨后,可能会在秋冬之际补充一些具有滋润功效的食物,让身体达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