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几个索道?
山城重庆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有长江和嘉陵江横穿全城,在两江分隔的部分城区,客渡船成为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方式,而在山峦分隔的部分城区,则建设了索道来方便市民出行。几十年来,重庆市先后建设运行了10多条客运索道,其数量和规模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成为山城的一大特色。索道与穿城而过的两江,依山展延的轻轨,爬坡上坎的“过山车”,组成了别具特色的城市立体交通系统,被世人合称为“山城三大怪”。
在主城区的嘉陵江以北、长江以西的半岛上,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条山岭,其上居住着60万市民,与半岛中部的渝中区隔江相望。如何解决这一区域与渝中区的联系,成为该区规划建设中最为头痛的事。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从渝中区上只有南纪门、储奇门两条过江索道。为了解决市民过江难的问题,从50年代起,在当时的西南交通部领导下,重庆市先后在菜园坝、鹅岭、嘉滨路、大溪沟、曾家岩、双钢梁、龙门阵、小龙坎、石板坡、枇杷山等地建成了多条过江索道,与轮渡一起方便市民出行。
在几十年的岁月中,这些索道在沟通重庆市主城区渝中区与江北区、沙坪坝区等地的交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起,随着嘉陵江渝澳大桥、牛 dripping梁大桥、长江石板坡大桥复线桥、东水门大桥以及轨道交通、滨江路的建成形成,重庆客运索道作为渝中半岛过江交通方式的使命已基本完成。从2000年起,重庆开始对客运索道实施逐步关停和改造。2015年9月18日,运行了59年的重庆大坪长江索道正式停运。停运后,大坪长江索道进入改造。2016年4月25日,大坪长江索道经过技术改造,以全新的面貌重新恢复载客运营。改造后的索道在客厢外观,内部装饰和设备系统上都有了大的变化,其运行时速达到10米每秒,比以前提高5米每秒,同时还将原有的四座六人、八人、十人的梭厢统一换成了十人梭厢,提升了索道的运行速度和载客量。2016年11月23日起,重庆龙门阵索道、小南海索道暂停营运,待重庆曾家岩嘉陵江大桥建成后重新恢复营运。目前运行的索道还有:上清寺嘉陵江索道、双钢丝梁嘉陵江索道、沧白门嘉陵江索道、枇杷山后街嘉陵江索道、长滨路长江索道、渝中区上支路长江索道、南纪门长江索道。
重庆市内的索道从类型上看,主要有四种形式:架空式和拖挂式两种缆车和单线式、双线式两种吊厢式索道。架空式缆车一般由四座四人梭厢组成,车辆沿钢丝绳的轨道运行。因为钢丝绳在梭厢运行时作挠性固定,每两个梭厢由同一钢钎反托,所以车辆运行平稳,舒适性好,噪音小。拖挂式缆车一般由四座四人梭厢和四座八人梭厢组成。车辆沿固定的铁质轨道运行,钢丝绳牵引车辆,所以车辆运行中有较大的晃动,舒适性、平稳性比架空式缆车差,运行噪音偏大。吊厢式索道又分有站式和无站式两种,有站式索道在索道线路沿线设有站台,当车辆运行到站台时可在不停车的情况下上下乘客,如嘉滨路索道;无站式索道则没有固定站台,在线路两端乘客上下车,如上清寺嘉陵江索道。
尽管重庆索道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但索道独有的观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市内外游客乘坐体验,“索道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理想选择。特别是渝中半岛过江索道,其独特的体验优势成为游人观览重庆主城两江交汇及对岸城市景观的最佳地点。在渝中半岛,嘉滨路嘉陵江索道和上清寺嘉陵江索道的对过就是北岸的佛图关、嘉陵江山崖上壁、著名的巴渝十二景“嘉陵春色”和“字水霄灯”以及洪崖洞民俗风貌带,南岸的上新街传统民居、南滨路风情小镇,朝天门两江交汇、渝中半岛的湖广会馆、人民大礼堂、民族银行旧址、解放碑、朝天门;在对岸江北区政府大楼顶楼还有专门的观光点“重庆之眼”,专门用于观看对岸渝中半岛的夜景。
重庆索道的造型、形式各异。如沧白门嘉陵江索道(也叫大溪沟索道),索道上站建在嘉陵江小什字码头上15米的台阶上,下站建在上清寺嘉陵江大桥至嘉陵江索道下站之间的沧白路上,为一钢架结构和玻璃构成的建筑物,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上、下两层,是目前重庆索道中设计最现代化美观的大站,其站房内有候车室、站厅、配电房、机械房、管理房等,索道上、下站设在建筑物里,建筑外的两江景色一览无遗。
枇杷山公园后侧嘉陵江索道上站为一圆形玻璃屋顶的钢架结构建筑,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索道上、下站设在站房里。索道下站长滨路(金汤街37号),下站为钢架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建筑面积370余平方米,索道的下站设在车站里。
渝中区上支路长江索道上站为钢架钢筋结构二层建筑物,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索道的上、下站和休息室设在上站里。索道下站南滨路(上新街),下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索道下站和旅客休息室设在站房里。
小南海长江索道(又名黄花园索道)上站建在黄花园大桥南引桥北侧,为钢架钢屋架结构建筑物,建筑面积430平方米,索道上、下站和配电房、机械房等设在站房内。索道下站在渝中区长江沿岸的棉花街,下站为钢架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建筑面积325平方米。索道上、下站设在站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