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谁提出的?

赫智宸赫智宸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是洋务派提倡的“中体西用”,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个口号最先由张之洞提出,他在光绪年间主持编撰的《学部总利》(即《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今日之急,除废八股、兴学校而外,诚无急切之图。……今欲求救亡,必自自强始;欲自强,必先振兴学业文事入手。”

这里所谓的“振兴学业文事”实际上就是“西学”,所谓“中体”“西用”实际上是说,在儒家“体”的基础上,以“用”来充实和强化“体”。因此用现代话语来说,可以表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生产力”。 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将中华民族推向危亡边缘,为了强国御侮,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建立新式海军、新建陆军,创办近代工业,兴办新式学堂(包括京师同文馆等)等等。

虽然洋务派没有能够完成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无能和保守,而不是洋务派自身的原因),但我们不能否认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意义。 “中体西用”后来成为清末和北洋军阀时期的官方意识形态,1923年直奉战争后,段琪瑞主持编撰的《中华民国宪法》序言中规定:“惟中国之国体,乃政治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政府官吏,承国民之意志,执掌政权,管理政务……”同时,该《宪法》还规定“中华民国得采用世界各文明国人民所享有之各项权利及自由”,并“应准人民为之保障”。

从洋务派到北洋政府都是强调中国要走“中体西用”之路。只不过在此后的历史上,由于国民党一党专政,推行法西斯独裁统治,“中体西用”被异化为“中本西末”——完全倒向西方,把西方的东西当作先进的象征,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7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中体西用”又得以重新诠释。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民主运动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弥漫于知识界,作为民主自由的象征的“西学”又被推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传统意义上的“中学”却在被很多人抛弃或唾弃。

在这种情况下,“中体西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新的内涵——“西学为体,中学用”,或者说“西为先,中是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