杍在五行中属什么?

涂雯淑涂雯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杍”字,《说文解字》里归入“木部”[1]。 《康熙字典》注释【補】字: 《說文》作樸字;作樹之屬。又作株、主。 《集韻》作柤,或作楂。

《正韻》作梓。 《韻補》音支。與柤同。○按《集韻》注茲雅切,當是側加切。今俗專作柤音。 《正字通》亦收补字,註云,補,梓切,古作補。 清·梁玉繩著《古今文字異義》:“補,古文作补,與鉗通。”“補,梓切。”“鉗,昨兼切。”“鉗,古文作補。” 由上可知,“補”字的字形演变过程是: 在金文中的“補”字,還有別的名稱“鉗”,可見“鉗”就是“補”的異體字。小篆把金文的形變過程徹底完成。隸書時期形成隸定楷化後的“補”字。到漢代的簡帛文字中,“補”字已經完全定型了。

我查了下《康熙字典》和《正字通》,所舉反例“俎”字,在《說文》中歸類于“木部”。這明顯是誤導。查《集韻》等字典可以證實“俎”字在近代漢語中一貫是歸類於“金部”(古文字中是歸類於“文部”)的。這是因為“俎”本為象聲詞,而後來引申為“砧板”之“砧”。《爾雅》釋“咨”為“俎聲”就表明它是一個象聲詞。《詩經·大雅·生民》“履趾踐節”,鄭玄箋:“踐,蹍也。如踐阼,踐席之意。”明代陳第著《毛詩古樂章句》:“踐,履也……《周南》‘執轡如組’、《魏風》‘駕言之難’,則此‘踐’字皆作踐踏解。”可见“踐”的字形演變也是從“攵”到“足”。“俎”的字形應該是“足”旁不是“文”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