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哪个老街好玩?
说到老上海,不得不说的一个名词叫做“弄堂”,那什么是弄堂呢? 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是这样的解释:【弄堂】lòngtáng(沪语)〔弄堂〕旧时城镇里大街两侧呈条状的胡同。 但是要真正弄清楚弄堂的起源,还得从一个名字说起——曲园。
清嘉庆二十年,有一江南乡绅沈秉成购得北京宣武区一座旧宅,重建花园,因其曲径通幽,环池多桥,故取名“曲园”。后来其子沈桐于光绪二年迁入居住,并在园内开设书斋,广交朋友,著名的有俞樾、梁启超等。因沈桐喜爱昆曲,又与俞樾交情匪浅,所以有了后来的“听鹂馆”“养鹤亭”等等;而因为俞樾曾在此住过,后来又成了晚清文人雅集之处,大家在这里聚会,谈诗论文。
“曲园”这个名字,由此而来,并且通过《清明上河图》流传开来。 但我们要说的弄堂,是狭义的弄堂,特指上海石库门里的条状胡同。为什么是石库门呢?这还是跟上海的气候有关。
上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一年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阳光猛烈,而传统的砖木结构房屋极易起火。同时,上海的雨季较长且雨量分布不均,容易发生内涝,对人们的出行安全也有很大隐患。为了既满足采光通风的要求,又能抵御火灾和雨水的侵袭,同时又节约用地,降低成本,人们想到了用石头做房子。
然而直接用石头建房子造价过高,于是人们就想出了在墙体内用石材做柱子和横梁的方法,外面再用砖砌筑,这样便形成了“明廊暗室”式的石库门建筑。这种房屋造型灵活,功能多变,适应性强,因此深受广大市民阶层喜爱,并逐渐在上海地区普及开来。
当然,除了石库门外,还有简化的石库门房屋——新式里弄,以及更早的砖木结构民居——旧里弄,这些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弄堂。 现在的弄堂,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居住场所了。随着城市更新的稳步推进,曾经遍布上海的弄堂,很多都被拆除掉了。而那些保留下来的,也都经过了全面的改造。
不过,只要你走进那些留着“老房子”的弄堂,还是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上海的气息。或许在那扇扇窗户后面,正有个人家上演着家庭剧,又或是从门口飘出饭香,将你的思绪带回那个饱经沧桑却又温馨如故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