袀字五行属于什么?
袀,读音jūn,古代称一种有襟的无袖衫为“袀”。《礼记·少仪》中有“衣冠而执帨(手巾),谓之袀。” 《释名·释衣服》中解释道,“袀,精也。其中精好如赤漆也。” 可见,古代的“袀”是一种非常精致的衣物。 由“袀”的形态可以看出,其上部和下部一样宽,所以,一般穿“袀”时都把下摆束起来。
《礼记·玉藻》中提到天子“衣裘六冕”,其中第一冕就是“衮冕”,这种服饰实际上就是将“袀”的上半部叠起,然后加一条横幅以作为上下的分界。 到了汉朝,人们往往用一种类似“袀”的衣服作为朝服,这种朝服也被称为“襜褕”(chān yú)。 东汉时期的学者许慎在《汉书》中注解说:“襜褕,侍臣之服。其形襜然,故曰幨褕。”
其实汉代的“襜褕”和古代的“袀”几乎没有区别,只不过比“袀”更长一些而已。 从“袀”到“襜褕”的变化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朝服的礼仪要求越来越高。
首先是从实用性角度考虑,朝服不宜过长,以免走路的时候拖地;其次是从美观性方面来说,过长的衣服会显得繁琐累赘。 所以后来的人们在制作朝服的时候,越来越注意保持上下部分的均衡,尽量把衣服做得短小精致。
一直到了明代,皇帝们的朝服基本上已经和现在的西装差不多,但是官帽上仍然保留了一抹“古装”,那便是保留了两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