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五行属性吗?
子在传统中国一直被赋予积极的五行属性,它代表的是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礼记·大传》曰:“祭器不假,不行;君子不以冥冥孤往,故丧礼行于家而祀礼达于天子。”
孔颖达疏:“君子之祭祀也,虽是无主,鬼神之属,皆当恭敬。何者?君子尊德乐道,是以祭祀不请鬼神而后得为有礼。” 意思是说虽然祭祀没有真正的对象(没有“主”)但却能使君子内心敬畏,得到精神的慰藉。所以儒家的祭祀都是“有心而祭”。
这种精神层面的慰藉和希望,在古代是没有办法,也只能寄托于鬼神。所以在古代祭祀的时候,无论是天神还是地祇,还是先贤忠烈,都是要恭恭敬敬的祭祀的。 天上的星宿也一样,因为其闪烁发光,与日月同列,是很容易被赋予神性的。古人对它们也十分敬畏。 宋真宗景德年间,将“北极五星”及“北斗九星”列入祀典进行祭祀,称“北极佑圣真君”和“北斗九皇大帝”。 到了清代,又增加了“紫微垣”内十二星次的神祇,纳入国家祀典,合称“北极五宫”,即:
“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中极紫微太皇大帝”
“上清紫微南极天尊大帝”——“下清紫微南极天皇大帝”
“上清右弼紫微帝君”——“中清右弼紫微后尊帝君”
“中天左辅紫微帝君”——“下天左辅紫微君尊帝君”
“中天右枢紫微帝君”——“下天右枢紫微尊君帝君” 除了上述五方五宫,《清史稿·卷518·志200》还记录了其他若干位属于“星官”的神祇: “灵台”:“中官大帝四星”、“灵台五伯四星”。 “紫微垣”:“三台八星”、“华盖三卿六星”等。
这些被赋予了神性,得到了官方认可的星辰,构成了中国传统天文崇拜的重要部分。 现代天文学已经证明了古代天象学的价值,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发明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制的星表,成为后世宇宙结构以及恒星起源研究的宝贵资料。 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和其他星星都围绕地球运转。直到16世纪,德国天文学家伽俐略才通过数学推理证明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早就知道地球只是太阳系的星球之一,还在隋朝就创立了“浑天说”,唐代以后被广泛认可。宋朝时,著名天文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方今言星者,皆以为旋涡。谓水之西流,日之东下,皆是此理……”明确指出昼夜和东西的运动并非地球自转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