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门属于哪个区?
前门,老北京人叫“前门楼子”,是北京城的正门,也是老北京的标志之一。 以前没有地铁的时候,北京人出门一般不坐地铁,而是走胡同、串巷子。如果去前门,会走正阳门下穿过,那时候的正阳门是明城墙的一个拱形城门,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正阳门城楼则是清乾隆时期(1746年)重建的。 以前的正阳门上不仅建有城楼,还建有无量寿佛祠和玉皇大帝庙等,庙里有供奉神像。每天香火缭绕,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他们为了占领我西南战略要地,于1937年10月28日轰炸了前门及周边地区,造成58人死亡,127人受伤。前门附近的几座寺庙也在这场轰炸中毁于一旦。 无量寿佛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被毁。日本投降后,原址上只留下了1987年建成的华表,及一对石狮子。
现在的正阳门外,还保存着两对石狮子和一对石旗杆。这些石制品都是明代初年的产物。 在北京,说起石狮子,人们通常会想到天安门广场前的那对。其实,最早在天安门前摆狮子的想法并不是出自康熙皇帝。
据载,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公元1506年至1566年),即位于承天门外东面建起了一座五间三层的朝房,并在两边建了一道照壁。为彰显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朱厚熜命人在照壁上雕刻了一对形态威猛的石狮子。不过,这第一对石狮子并没有保留下来。
后来的石狮子来自乾隆年间的“暹罗国(今泰国)进贡”。1765年(乾隆三十一年)正月,乾隆帝收到了暹罗国王的信函,说是因为“向有进贡狮子之例”因此派遣使臣恭进“白丝狮子”一匹,并派“善于驯狮之人,带领上供”。据说这狮子的毛色纯白,犹如银霜;身体魁梧,长达四尺;两眼有神,宛如明珠;两只耳朵,倒竖起来,好像雄狮怒吼时的样子;鼻如胆珠,下巴上的胡须好似老人下垂的髯毛;舌头伸出来,宛如鲜红的鸡血灌满了喉咙。
这对石狮子一直摆放在紫禁城午门与太和殿之间,直到文化大革命中期才被移往图书馆内暂养,后来就移出了故宫。 这对石狮子虽说离开了北京,可它们的屁股却永远留在了北京。因为它们的肛门里塞满了乾隆时官府所发的印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