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的五行到底属什么?
先明确一点,中医讲的阴阳是气血津液神的运动状态的描述,而不是现在科学体系下的阴阳带电荷或空腔结构等。所以用西医学的阴阳理论解释中医学的阴阳是行不通的,而用哲学的阴阳思想来理解中医的阴阳也是很难到位的。
再来说阳,首先阳不是指人体某个具体的器官组织,它是一个功能的概括。那么什么是它的功能呢?《黄帝内经》中说的很明白“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也就是说阳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外界邪气侵略身体。
那为什么又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呢?这就要说一说阴阳的作用了。 阴阳的作用就两个:其一是相互为用,其二就是互相对抗。因为阴阳是物质与功能的概括,所以作用也就分为两类,即:阴阳相互资生和阴阳相互制约。
其中互相为生即是阴阳相互为用的表现,如《黄帝内经》所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就是说我们身体要保持阴阳互相利用而不破坏这个平衡,才能健康长寿。
另外阴阳相互制约指的是阳有所盛,阴必有所衰,或者是阴盛阳虚,只要两者保持动态的平衡,那就是健康。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了,那就是病。所以说“因于阳者,阳明经气不足,以为发热;因于阴者,太阴经气不及,以为身冷。”(《素问·阴阳别论》)治疗也要从调节阴阳出发,促使二者重新达到一个均衡状态。
中医所说的阴阳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是具体某个器官、某个组织的代名词!而是对机体功能和病理状态下功能缺失的一个模糊的生理状态描述。因此用现代医学仪器检测指标来分析阴阳是行不通的。
当然也不能用现代科学的阴阳观念来诠释中医的阴阳,毕竟中西医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可以取巧,用哲学的阴阳来解读中医的阴阳,这是完全可以的。
舒骊优质答主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学、占卜等学科。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属性联系和转化,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哲学思维方法之一。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总称,它有五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层涵义:指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之物及其在自然界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天空的风雨雷电、土地的高山平川、森林草原、动植物的生克(杀)孕化等,都是木、火、土、金、水不同性质的外在表现。由于木居中土之上,承天之雨露,受地之滋润,并吸收日月之精华,生发茂盛,枝叶纵横,故木主生发、条达、疏通。火有温热、向上、明亮之性,故火主温热、升腾。土能生木、化金,又能载高岱、广平川,处中心而为四方之本,因此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金性沉降,有肃杀、收敛之象,故主肃杀、收敛、沉降。水滋润濡养万物,有寒凉、向下的特性,因此水能生发、收藏,有寒凉、向下的特性,因此水能滋润濡养、下行。
第二层涵义:抽象出五类物质的五个方面的共同属性,并把它作为一个类事物的总称,来归纳、演绎宇宙间的各种万物。如人和自然界在五行中都属木,动物和植物在五行中都属木等,这是五行的类比取象。
第三层涵义:五类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抽象。根据这五类物质及其特性之间存在的生克制化关系,可以用来说明宇宙万物发生和变化的规律,即以五行为框架,建立一个有关事物、现象的类比联系的模型。这种模型体现了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规律,即相生相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过程。同时,还说明了五行是具有相生相克、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有机整体。这个模型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抽象概括。
第四层涵义,五行指人体的五脏之心、肝、脾、肺、肾,从这里开始,五行就完全脱离了实际存在的外界事物,成为阐释人体内部脏腑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论体系。用五行特性来揭示五脏功能系统的属性特点;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阐释和说明五脏生理上的相互资生、相互助长的关系,以维持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
第五层涵义,是将上述四层涵义综合在一起,即包括天地间的五类物质,又包括五类物质的五种不同属性,以及包括五脏系统,更概括五类物质之间,在自然界和人体内以及自然界和人体之间的多种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