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乒乓球如何吃球?
这问题问得有点意思,好像乒乓球比赛只有吃球这一种进攻方式一样... 其实,打球无非是控制与反控、主动与被动、力量与速度、单兵与团战等等的攻防表现而已,对于“吃”的理解也当如是观。 比如,发球抢攻中的吃球,接发球抢攻中的吃球,正手攻球中的吃球,反手攻球中的吃球,削球中的吃球,搓球中的吃球,摆短中的吃球,勾手弹击中的吃球等等,岂止千变万化,简直是无穷无尽。 但是如果你把“吃”理解为像吃米饭一样的“吃”——即,将球直接吃到对方台面上且能直接还击——那这种打法就太单调了。事实上,绝大多数运动员即使学不出你的发球抢攻或者接发球抢攻的方式,也能够凭借基本功来完成诸如上旋球、下旋球、侧旋球等球路的改变,从而在回球中限制你的进攻。
所以,所谓“吃”实际上是一种战术思路,它的最终完成需要技术和体能作为支撑。而最好的技术就是加转弧圈球,因为这个技术既能提供强大的杀伤动能又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来球(除加转外还能结合下旋、侧旋以及近台快攻);最好的体能就是能够持续输出高强度的弧圈球。当然,有了好的技术还要有好的体能来支撑才能实现持续的“吃”。
总之,“吃”是需要技术和体能双轮驱动的,没有扎实的拳台基础,再大的雄心也都只能是空想。所以还是先好好训练吧。
所谓“吃球”,通俗的来讲,就是让来球完全的“服”,让来球落到自己拍子的理想击球点,而且要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旋转,落点,弧线等。所谓“听话”。我们常说“会打球的人,能把死球打活;不会打球的人,会把活球打死”。其中的“死球”“活球”就是指我们对来球是否“吃”到。
影响“吃球”的因素:
1、触球的部位。触球的不同部位,影响旋转的大小。以触球下半部为例(中空),若触球的中间偏下的1/3处,所吃进去的旋转要比偏下的1/5吃进去的旋转要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达到最大旋转的效果,应触球最为旋转集中的部位,但是不能触到球心以下(触到球心击球所产生的旋转就不会太转)。
2、触球时的摩擦的时间。触球时,摩擦的时间越久,那么旋转越大,越“转”;而摩擦的时间较短,那么旋转就要小一点。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在击球时,接触球的时间非常的少,因此不可能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有太长时间来给来球“吃”。这就要求我们在击球时摩擦的速度要快,要加急,这样才能制造出最大旋转。
3、触球时的摩擦的速度。从物理的角度上讲,摩擦的速度越大,摩擦力也越大,也就是旋转就会制造的越转,速度越快。因此如果要制造强旋转,摩擦的速度就要快。
4、球拍胶皮的性能。球拍胶皮的性能是影响旋转的关键,胶皮吃球的性能好坏与胶皮的海绵厚度,表面粗糙度,颗粒长度,弹性和粘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制造更为转的旋转,选用颗粒长而硬,海绵厚度薄,粘性好的胶皮为好(当然这是在合法胶皮的前提下)。
“吃球”好的球友,往往制造出的旋转很强,而受到对方的限制,落点和旋转没有达到“吃球”的最佳点,就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被动;而“吃球”不好的球友,制造出来的旋转较弱,又没有什么特殊变化,受对方的限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