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怎么判断初创企业?
天使投资,是投资人通过预先出资并参与被投资项目的发展与管理,以获取资本增值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它的诞生与早期风险投资的产生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概念上经常被混同使用。 但从法律意义上说两者存在显著区别。 《证券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有关行为属于证券交易:(五)经核准或备案的债券募集;” 而《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设立的条件中明确规定: “发起人认购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份”。 可见,我国对于证券的定义和西方国家有着明显不同,债券的发行必须经过核准或者备案,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明确要求发起人(创业者)必须在创办企业时拥有企业注册资本50%以上的自有资金。
同时,根据《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的规定,所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指,主要向非公开发行股票、股权类理财产品或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等,旨在满足他人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需求,并且主要投向未上市企业股权的非公开募集资金。 根据上述定义可知,首先,进行天使投资的是特定的主体——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募集的管理型基金;其次,这些基金主要是直接投资于未上市的公司;最后,这种投资采取的是非公开的方式。 也就是说,如果一家初创企业的融资是通过股权私募的方式实现的,并且有明确的投资协议以及完备的交易结构的话,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那么这家创业公司就可以称之为“天使投资的成果”了。
1、团队是否有很强的自驱力
自驱力,是当下非常热门的一个心理学术语,一个人的自驱力越强,越能够自发地调动自己的精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在追求中获取快乐。我认为,这是当下特别需要的一种优秀品质,放到团队中,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评判指标。很多时候,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团队:在最初起步之时,创始人或核心成员可能拥有过人的能力,但想要将个人能力无限放大,在创业公司中实现跨越,就不得不需要组建团队,当团队组建完成后,却在一段时间的运行中暴露出各种问题:有人游手好闲,有人缺乏进取,有人甚至消极怠工.....这样一支缺乏自驱力的团队,很难在早期的恶劣生存环境下搏出生机。
2、是否真的对场景足够理解
这里想特别提到,对场景的理解并不是一个“伪命题”,而是非常现实的指标,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硬件需求的创业公司,对场景的理解意味着你需要具备一定时间的浸淫,对于场景中用户的特点足够理解。很多时候,创始人及核心成员在创业时就具备了这样的背景,而在组建团队,聘请有互联网基因的人才时,就特别要注意,不要让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干扰了对场景的认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起步之时就站在“一个维度”上。
3、是否具备足够的技术储备
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些“互联网颠覆”的论断,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真正的现实。很多真正跑出来的项目,都并非是在空降场景,而是深入场景,在场景中成长出来。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你可能在初创之时,只是需要一个Demo级的产品,可能不需要特别过硬的技术储备,但随着做下去,对技术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很多问题,也都会随着公司的成长不断显现。所以,创始人与核心团队在技术上的能力,以及技术团队的经验,将决定着公司后续的发展潜力,所以,技术储备是否足够,也是非常重要的评判指标。
4、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
无论你的项目看上去多么“高大上”,或者在概念上多么领先,如果你的市场空间不够大,在天花板上受制,其实也并不特别合适去融天使。这一点,也并不只是针对硬件、AR、VR等领域的“技术流”项目,“消费升级”、“服务升级”等领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很多时候,对于投资人来讲,如果市场空间有限,选择A轮或者更靠后的轮次,以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投进去,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如果你还在天使轮,不妨在市场空间上多花一些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