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什么生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我国唐代诗人王建的《除夜作》诗。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代人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愉快心情——家家户户门上贴着春联,鞭炮声不断,人们开怀畅饮,通宵达旦。 不过,在宋朝以前,烟花爆竹并没有得到普及,只有到了宋朝,制作烟花的手艺从伊朗传入中国(也有说法是阿拉伯),这才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绚烂画面。
据记载,宋高宗时,江南地区已经广泛流行放爆竹;到了南宋,爆竹已经普及到北方各地;而到了明朝,皇帝为了推广这种习俗,还特意将正月初三定为“燃灯节”——清帝乾隆皇帝继位后,又于正月十四在乾清宫开始“灯宴”,命大臣们每人赋诗一首,歌颂元宵节的到来,场面极其盛大隆重。
其实,早在唐朝中期,由于社会矛盾的加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皇朝为了巩固统治、稳定民心,就逐渐在春节期间增加一系列娱乐项目,以转移百姓注意力,烟花就是这时候被正式引入我国民间的。 那么,你知道古代的烟花爆竹是用什么做原材料的吗?答案可能让你大吃一惊——那就是竹木!
宋代《岁时杂记》中有记载:“爆竹,即纸筒,里盛炮药,线缠,用以点燃。”这里的“炮药”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黑火药,由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而成。 宋代《武林旧事·烟火单方》中还记载了一种“一丈红”,做法是将用草纸卷成一条长长的纸筒,然后在里面填满碎竹片,外面再糊上胶水,晾干之后就变成了可以燃放的“一丈红”。
这些以竹木为原料制作的爆竹,一经问世便深受百姓喜爱。尤其是那些富家子弟,更是将它视为炫耀身份的标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桃符。谁家子弟敢轻薄?插了鲜花放了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