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属于五行属什么?
《黄帝内经》中提及的“风”、“火”、“湿”、“燥”、“寒”,是中医学对自然现象及其致病因素的概括性定义;而“阴”和“阳”则是对自然界与人体生命活动两种相反相成的能量(动力)的代表性阐述。 其中,自然界中的“风”和“湿”属于五行学说的土行范畴,两者相合称之为“风水”。现代研究已证实,长期生活在湿气较重环境中的人,患癌症的概率确实较高。 中医理论认为,“风”和“寒”属于阴,是制约阳的热量和能量;而“火”和“燥”属阳,是具有温热性质的病因。因此“阴阳”是相对立的能量(动能)的存在形式,又是互相依赖、平衡协调的。若“阴”(寒)过多则成病,须用“阳”(热)来治疗;反之,“阳”(火)过多成病,需要用“阴”(寒)来抑制。可见,阴阳在生理和病理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五行学说则是阴阳学说的延伸应用,它把自然界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以及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归属于阴阳两个方面,并用五行的特性来解释人体生命运动及病理变化规律。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生原理,和“木克土”“金克木”“土克水”等的相克定律。这些相互依赖、彼此制约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行系统。
由此看来,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以整体观为中心,以机体与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其中阴阳是说明物质状态和其功能变化的宏观概念,五行则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微观模型。二者紧密结合,构成中医学特有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