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属五行中什么?
古人将地球公转一周称为一个“甲子”,六个“甲子”为一大周天。每完成一次大周天的公转,太阳的位置变化三次,所以,在每一大周天里,太阳经过十二个星座,每经过一个星座,其对应的地支就增加一辰。 当太阳处于春分(阳历3月21日-4月5日)、夏至(6月21日-7月23日)和秋分(9月22日-10月8日)这三个时间点的时候,它的位置大致在白羊、巨蟹、天蝎三个星座的中心附近。
古人将这三个点连线,分别命名为“春分线”、“夏至线”和“秋分线”。 另外,由于冬至这一天,太阳从南回归线运行到最南端,此后开始向北移动,所以,这天也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的一天。
为了便于记忆,古人将冬至前后这段时间称为子夜十天(阴历十一月二十一日至十二月十一日),而把过了冬至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的这段时间称作“冬至十日”。 同样道理,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所处时间,正好位于冬至十日后和冬至十日前,此时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最小,故而昼夜长度几乎一样长。
从冬至开始,白昼每天增长一点,天气慢慢变暖,直到“春分线”穿过黄道,意味着春天来临,气温回升明显加快;而从“秋分线”通过黄道那天起,白昼一天天变短,气候逐渐转冷。
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着特定的节气或时辰,其中分界线就是“春分线”“夏至线”“秋分线”和“冬至线”。 这四条线在黄道上的具体位置,每年都会发生变化,但变化规律却很有规律可循。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地轴的驱动下,地球轨道存在四种倾斜状态,即正东偏移、负东偏移、正西偏移和负西偏移。
当地球处于正东或负东偏移时,太阳似乎沿着“春分线”由西向东移动;当月球处于近地点时,太阳又似乎沿着“夏至线”由北向南移动;当地球处于正西或负西偏移时,太阳又似乎沿着“秋分线”由南向北移动;当月亮处于远地点时,太阳貌似又沿着“冬至线”由东向西移动。